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6-min.png)
回顾格尔木农垦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50余年的发展历程,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无数可歌可泣、自强不息的创业者——老一辈农垦人。在开发建设垦区的创业者中,有转业军人,有支边的干部、工人和知识青年,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离开城市,告别亲人,投入到开发建设垦区的行列。当年他们风华正茂,不求名,不求利,把自己的青春年华、聪明才智,甚至宝贵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。他们一心向党,不怕困难,不怕牺牲,战严寒斗酷暑,一锹一犁开垦出万顷良田,肩挑背扛砌筑起百里长渠,使昔日茫茫戈壁变成了万顷绿洲,十多年的无私奉献,奠定了农垦事业的基础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由于大批知青返城,农垦人才紧缺,老一辈农垦人心系农垦,急农垦之所急,想农垦之所想,为了农垦事业的持续发展,积极动员和鼓励子女投身到当时条件艰苦、待遇较低的农垦工作,为了垦区的建设“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”。
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农垦改革的过程中,让这种具有农垦特色的企业文化,发挥长久的凝聚力、向心力和创造力,努力使格尔木农垦精神成为青海精神柴达木高地上的一支标杆,一面红旗。